政府今日發表最新財政預算案,當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全力加速發展經濟為主要目的。雖然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齊撐照顧者行動」,但支援服務流於片面,政策措施仍然相當缺乏,今次財政預算案對照顧者議題更是隻字未提,令照顧者們大為失望。
照顧並不單是家庭的事,政府有責任去引導資源及服務的調配,分配撥款資源,為照顧者提供正式的多方面支援,有助社會正視照顧者的工作及問題,同時確定照顧者這個重要的身份;照顧者承擔照顧的責任,減輕了社會對公營醫療及護理服務的逼切需求,但同時他們自己則需要面對困難的處境,包括精神壓力、經濟壓力、個人發展等等問題。平台要求政府考慮以下建議:
明確定義照顧者 並應包括兒童照顧者
「誰是照顧者」是政策推動的開端。現時香港並未有統一的照顧者定義,單從照顧對象入手,照顧兒童、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長者的四類照顧者類別下也可以再有不同分類,而政府在照顧者的身分界定上一直未有定案。照顧者定義不清晰,會引致支援措施的受惠對象變得含糊不清,經常陷入「誰是照顧者」的泥漿之中。而從現有零散的照顧者支援服務中亦發現兒童照顧者常被排除在外,香港也一直欠缺完整的支援兒童照顧者政策,家長照顧兒童的需要也常被忽略。兒童照顧者與其他照顧者一樣,付出相當大心力及資源照顧兒童的個人成長。政府應該盡早定義照顧者身份的,並包含兒童照顧者。
平台支持設立本地的「照顧者為本」評估工具,例如參考及修訂近年坊間社福界與大專院校研發的照顧者評估機制,脫離目前使用「被照顧者」評估工具去評估照顧者需要的模式,以提高社會對照顧者壓力及個人需要的風險評估及管理的能力,讓政府及前線同工更準確地掌握照顧者的狀況,並優先找出高危照顧者,提供及時適切的支援。
政府應增加用於評估的資源,並由地區合資格照顧者服務單位的專職同工擔任個案經理,在採用評估機制下,盡早找出有服務及資源需要的照顧者及其照顧對象,提供適切支援,包括協調社區資源、提供情緒支援,以及為照顧者訂立及執行照顧計劃 (Care Plan),跟進照顧者在不同照顧階段時的需要變化。同時「照顧者為本」的評估工具應讓社會各界更容易找到社區上有需要的照顧者,而非將評估責任放在照顧者身上。但此外,政府在制定相關指引分辨照顧者需要時,不應只支援高危照顧者,更需要預防其他組別的照顧者跌入高危照顧者組別中。
設立照顧者政策專員高層次制定及檢討照顧者政策 並統籌政社醫福的服務
要從政策方面支援照顧者,政府必須設立高層次協調機制,以制定支援照顧者的長遠政策,定期檢討及收集意見,同時推動公眾教育及照顧者權益發展,營造照顧者友善社區。現時,政府設有「康復專員」負責制訂殘疾人士的相關康復政策,以及統籌和促進所有政府決策局或部門、公營機構及非政府機構發展和提供康復服務。平台建議政府可參考康復專員的經驗,設立「照顧者政策專員」,制定照顧者為本政策。
推動社會大眾認同照顧者身份
社會具有關注與認同照顧者的氣氛,對加強支援照顧者的政策推行非常重要。現時一些先進國家或地區均有向照顧者致意的措施,如美國訂 11 月為「全國照顧者月」;加拿大訂四月首星期二為「全國照顧者日」;台灣訂 11 月第 4 個星期日為「家庭照顧者日」。本平台期望政府可以帶動宣傳推廣「照顧者月」及「照顧者約章」,參考「長者日」做法,邀請商戶向照顧者提供優惠,讓照顧者能夠在當日免費使用政府設施及在合作商戶享有優惠,同時舉辦不同的照顧者喘息服務,讓她(他)們暫時放下照顧者身份,例如照顧者咖啡室、同路人小組等。政府應實際地推廣關愛照顧者的文化,肯定及認同照顧者的身份和貢獻,向社會大眾進行公眾教育,為照顧者送上關顧及愛心。平台提倡政府應帶頭:
- 設立「照顧者月」及「照顧者約章」
- 成立照顧者支援工作小組
- 參考長者卡制度,按上文提及的照顧者定義,設有「照顧者卡」,讓照顧者身份得到認證,並聯同社會各界,為照顧者提供不同優惠與福利。
落實經濟支援以減輕照顧者生活負擔
照顧者的付出長期被社會所忽略,照顧者津貼正正是肯定照顧者的付出及支援照顧者因照顧工作而未能外出工作的經濟支援。因此照顧者津貼應具備以下功能:
- 通過經濟支援肯定照顧者對社會及經濟層面的貢獻,讓社會重視照顧者的身份;
- 按照顧者的需要及照顧程度,為不同層級的照顧者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援,解決生活需要。
關愛基金下的兩個照顧者津貼試驗計劃恆常化後,仍未回應民間一直的倡議,平台建議政府應修訂照顧者津貼之門檻,包括:
- 申請津貼的機會與輪候服務的身份脫鈎;
- 照顧者津貼是確立照顧者的社會角色,而非扶貧措施;
- 取消照顧者津貼不能同時領取其他資助的限制;
- 取消照顧者津貼申領人數上限;
- 入息審查應同時考慮家庭的醫療開支,否則未能真實反映經濟狀況;
- 放寬培訓津貼的安排,讓照顧者可以彈性使用培訓津貼,或改為購買私人市場的喘息服務;
- 涵蓋兒童照顧者或未完成評估的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照顧者,作為津貼的支援對象之一。
另外,不少照顧者全天候二十四小時貼身照顧,時常需要陪同照顧對象覆診、參與復康服務甚至是陪同照顧對象參與消閒活動等。如果照顧對象是肢體傷殘更需要時常使用無障礙的士,費用更加龐大。然而,現時政府並沒有任何交通津貼舒緩照顧者的經濟壓力。根據平台於2020年進行的一項交通津貼調查,指出超過8成照顧者沒有申領任何交通優惠,全部受訪者的交通開支均在400元以上,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乘車優惠能夠減輕經濟壓力,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如有交通支援,將增加他們與照顧對象一同跨區外出「兜風」的機會,以改善身心。同時,接近六成的受訪者認為支援措施有身份認同的效果,讓他們感覺照顧者的身份,藉此獲得肯定。因此,本平台建議政府考慮設立雙軌制照顧者交通支援措施,針對不同照顧對象的情況及需要,提供「照顧者個人八達通」或「照顧者交通津貼」。
增設照顧者醫療券
日常的照顧工作很容易令到照顧者有身體勞損的情況,兒童照顧者更可能因為生育和照顧工作而容易引致不同疾病,但基層照顧者往往經濟壓力很大,而政府門診又難以預約,最終可能只可以排5至6小時的醫院急診室,變相佔用公立醫院資源,有時候更要攜同被照顧者一同前往,亦增加被照顧者可能受感染的風險。為減少照顧者因為經濟困難或是公營醫療不足而令到照顧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期望政府能增設照顧者醫療券,以舒緩現時困境。
檢討綜援津貼 對單親照顧者友善
不少基層照顧者反映綜援制度過度苛刻,對單親照顧者更甚。綜援制度鼓勵領取者外出工作以脫離綜援,但又設有對沖機制扣減薪金。其中一個單親照顧者獨力照顧四名小朋友,其中更有特殊需要小朋友,因照顧壓力太沉重,唯有申請綜緩,但綜援金額難以負擔劏房租金及日常生活開支,而單親照顧者亦希望盡用自己能力投身社會,故希望上班賺取生活費。但由於綜援超過$800限額後需要扣一半收入金額,往後更需要全扣,制度變相不鼓勵申請綜援的基層照顧者工作,令不少有能力及希望參與社會的照顧者卻步。平台期望政府可以檢討綜援制度,放寛收入限額,令政策可對基層照顧者更友善。
成立照顧者外展隊 辨識隱蔽照顧者 並以照顧者專屬中心作後續跟進
照顧者無處不在,除了在政策中被隱形,亦在社區上自我隱形。在照顧壓力爆煲,加上各種原因而壓抑情緒及社區支援不足,導致照顧者的精神健康臨近崩潰邊緣的狀態。有見及此,平台建議設立照顧者外展隊,主動於社區接觸有需要的照顧者,包括街站及上門探訪,及早識別高危照顧者,提供服務轉介。
照顧者外展隊於社區辨識隱蔽照顧者後,應由照顧者專屬中心作後續支援,以更好地個案管理及跟進。平台建議在各區設立一間專為所有照顧者而設的「照顧者專屬中心」,提供一套以「照顧者為本」一站式服務設計的支援服務,以涵蓋不同程度及階段的照顧者提供一站式支援:
- 配合照顧者外展隊及24小時照顧者支援專線,協助照顧者面對各種突發的危機;
- 設立個案經理管理模式,跟進照顧者及照顧對象的個人需要、輔導、照顧計劃、服務轉介、制定家庭照顧協議等事項,加強「醫」、「社」、「家」合作;
- 為有部分自理能力的照顧對象提供緊急暫托服務,讓照顧者可短暫離開照顧崗位處理個人事務;
- 為照顧者提供線上及線下的喘息服務;
- 提供多元科技支援服務,包括網上資訊平台、網上體驗式學習及減壓活動等;
- 建立照顧者互助網絡,新手照顧者亦可從同路人的互動中獲得肯定及支持。透過向新手照顧者傳授經驗與關懷,提升照顧者的社區資本。
改善替代照顧服務 並增加24小時緊急暫託服務以減輕照顧者壓力
暫託及暫顧服務名額不足及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令照顧者需要承擔額外的照顧壓力。政府雖提出透過整合現有服務及資源,包括各日間及住宿服務單位的偶然空置名額及向現有院舍買位,惟仍未能處理到現時服務欠彈性、名額不足、社區券有券無服務的問題,現時申請長者或殘疾人士暫託服務亦要有醫療狀況的審查,前線同工在協助家屬的過程中亦要四出聯絡服務提供者,讓照顧者及同工均需要花費大量行政成本。暫顧暫託服務(特別是緊急的)對照顧者確是極為重要,能夠讓他們短暫歇息。政府必須為服務申請門檻、名額或服務地區限制拆牆鬆綁,長遠而言,政府需要從社區及照顧人手規劃方面解決問題,例如運用設施規劃比率等,否則難以讓一班照顧者在壓力邊緣稍為休息,避免壓力「爆煲」。在增加替代照顧服務上,平台建議政府需要從社區及上門暫託中雙軌發展,一方面從社區增加殘疾人士及長者日間暫託及暫顧服務,讓照顧者可以在社區上更輕易找到服務,方便他們暫時放下照顧責任;另外一方面發展上門暫託服務,加強培訓照顧員,讓照顧員能上門照顧,照顧者亦更放心短暫歇息。
此外,對於兒童照顧者的替代照顧服務上仍然供不應求狀況,以獨立的幼兒中心為例,不少父母仍表示要輪候一至兩年,可見增加託兒名額的工作進度仍然落後,而且欠缺增加名額的工作時間表,政府應進一步投放資源,用作服務發展、租置或購置物業作託兒用途,並公開現時購地進展及地區,填補現時重組互助幼兒中心而減少的0-2歲資助託兒名額。政府雖然同意幼兒照顧工作須配合兒童發展需要,但現階段政府只將相關理念放在資助獨立幼兒中心。此方針應在全部日間託兒照顧服務實踐,當獨立幼兒中心的服務不足應付託兒需要時,其他服務如互助幼兒中心、「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或其他託兒服務計劃能發揮互補功用,不同機構的服務使用者亦能使用到高質素的託兒服務,讓服務使用者能放心交托子女到服務當中,而非只處理單一託兒需要。
幼兒或兒童24小時緊急暫託服務對照顧者而言是非常重要,能夠讓他們放下照顧責任,處理家庭事務、私人事情、急事,更可以讓她們得到喘息。可惜,現時政府沒有設有真正的兒童暫託服務,現時社署資助的暫託幼兒服務均需要預先申請及提交相關醫療文件作申請,未能做到緊急暫托的服務。政府應盡早設立幼兒及兒童24小時緊急暫託服務,讓照顧者可以在各狀況下更輕鬆放下照顧責任。
帶頭推動照顧不離職文化 並保障雙職照顧者的零散工保障
照顧者在工作上缺乏信心及技能,照顧者多年在家中提供照顧,因長期與社會脫節,成為畢業照顧者後或尋找工作時難適應照顧者以外身份或工作。提供針對照顧者的正規職業培訓及生涯規劃支援,可協助照顧者重投職場。在照顧者接受職業培訓時,亦需要適合暫託服務,以支援照顧者培訓。
照顧者如因照顧而離開職場,對於勞動市場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政府應帶頭為照顧者提供適切支援,讓其能夠在事業和照顧職責中取得平衡,並鼓勵企業提供照顧者友善假期、彈性上、下班時間、簡化請假行政,作為對照顧者的支援。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支援在職照顧者於對內對外,都可提升企業的美譽,及降低員工流失所造成的有形與無形成本。
根據香港婦女勞工協會於2021年「雙職照顧者生活處境調查」中發現,超過八成的照顧者因為經濟壓力而需要投入受薪工作;然而,受著照顧工作的限制,照顧者們都難以進入正式的勞動市場,因此只能從事零散的工作以賺取收入。僱傭條例規限之下,零散化就業不受僱傭條例保障,令照顧者陷入「無酬家務勞動者」和「不受保障的零散工」的雙重困境。政府應該盡快修定勞工法例,按比例計算零散工勞工福利和權益。
發展支援照顧者社區經濟項目
照顧者們投放大部份時間精力於照顧工作,加上主流勞動市場和政府政策與支援,都對照顧者就業造成不少阻力和困難。發展照顧者參與社區經濟項目都是現時不少社福團體的重點服務,採用較靈活自主的模式,這對照顧者的社交、情緒、個人發展和經濟狀況等各方面都有正面影響。政府應該重視和加強支援照顧者社區經濟,例如開放基層參與墟市擺檔、成立種子基金、降低成立合作社的門檻和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