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言論

我們將適時在此發佈協會言論及意見書,以及所參與的聯席之意見書
傳媒查詢:如對我們的工作、服務、甚至所關注的議題,歡迎致電 2153 3153 或電郵至 media@womencentre.org.hk 與我們聯絡

返回

《北京行動綱領》30周年研討會|女性與數碼參與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性別研究課程助理教授韓鈴在會上分享女性與數碼參與議題,從數碼包容、數碼便利性和數碼素養三方面,解釋數碼發展對女性權利與生活的影響,以及數碼為女性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今天幾乎人人都手執一部智能電話,電話更成為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韓鈴提出,對女性來說,數碼平台在日常的應用,存在機會和挑戰。她解釋,年長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活於貧困,而使用數碼資產,可以為女性帶來經濟機會、改善持續貧窮的狀況。
 
特別是過去數年的疫情,人們的生活「平台化」。韓鈴指,平台工作、網上購物、網紅經濟、約會應用程式冒起,數碼便利性給予女性各種平台工作的機會,例如送餐和在線購物,女性亦能成為生產者,亦有更多女性參與「網紅經濟」。而數碼便利性,增加了女性的機會,例如是開拓了線上學習的新模式,緩解過去教育和培訓方面的不平等;以及數碼平台亦使醫療和相關服務的使用,對特別是對女性和邊緣化人群更平等。
 
她指,香港女性的互聯網使用率、電腦使用率和智能手機擁有率都比男性高,在數碼資產方面的性別差距細小,可見女性現在使用電腦和互聯網方面有更多資源,甚至有調查顯示,女性更主導了部分營銷和電子商務,佔據市場近七成。
 
近年流行 Y 世代(Gen Y)和 Z 世代(Gen Z)的概念,形容 1980 年代初到 1990 年代末期出生,以及 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生的世代。韓鈴引述淘寶的研究指出,Y世代和Z世代的女性是「在線消費」的主要參與者,超過五百萬女性通過淘寶獲得工作或創業機會。這些電子商務團隊有八成是女性,為超過三百萬女性創造了工作機會,女性推動了中國的電子商務增長。她亦引述東南亞最近一項研究指,香港電子商務領導層中有 55% 是女性,反映女性不僅是消費者,亦是電子商務的生產者。
 
韓鈴分享一項香港和台灣的女性送餐員的研究,發現數碼便利性顯著擴闊女性的經濟參與。研究收集 2022 年至 2024 年疫情結束時的數據,香港有 10% 至 15% 送餐員為女性,而台灣的平台外送員由2019年的 4.5萬人,增至2022年的14.5萬人,當中約 22% 為女性。
 
她認為,不同人生階段的女性,對參與平台工作的原因不同。年輕女性活用生活的靈活性,在平台尋找未來的工作機遇、打發時間、賺取額外收入並考慮他們的長期職業願望。而對有年幼孩子的母親,則嘗試將平台的靈活性作為家庭經濟緩衝,更可善用時間放鬆,在照顧孩子的責任中得以喘息,並賺取津貼。年長的單身女性和離婚母親,則最大化人生和基於平台的排程靈活性以實現性別自主。
 
在教育方面,韓鈴指出STEM教育的參與中存在性別差距。STEM工作的男女比例,女性僅佔約28.2%,而非STEM工作的男女比例,女仇則佔47.3%。STEM工作領導層的男女比例差距更大,女性只佔11%。她引述資料補充,2024年中學文憑試的資訊及通訊技術、或資訊通訊科技(ICT)學科,有77.7%考生是男性,顯著多於女性;2016年到2024年的女性資訊科技人才翻倍,惟依然是行業的少數。
 
然而,數碼的發展亦衍生出數碼性別暴力的社會現象。數碼性別暴力一般指在網絡或其他數碼環境發生,基於性別的暴行,針對性別而施加他人的暴力,包括身體、心理或性的傷害與壓逼。譬如出現影像的性暴力、深偽技術、網絡欺凌和N號房等社會問題。此外亦有將親密伴侶暴力轉變為網絡暴力,將旁觀者共同實施網暴合理化。
 
韓鈴指,2021年香港通過修訂《2021年刑事罪行(修訂)條例》窺淫罪,是一項進步,防止非自願錄製私密部位的信息發布。不過,她認為移除流出圖像亦具備挑戰,因女性在數碼矩形(結構性、紀律性、霸權性、人際性)中顯然處於交叉不平等。她解釋,在許多社會中,數碼不平等,通常是資源、權力和社會資本等分配不均的結果,因應社會標記如性別、階級種族、性取向以及人們獲取和使用數碼技術和服務的技能而出現。
 
數碼發展猶如雙面刃,韓鈴總結時指出,數碼資產和數碼參與為女性提供了機會,增加了女性的就業和創業機會,並使女性實現財務獨立和整體經濟增長。更多的資源教育和技能發展,並且還提供了社會和專業網絡的社區建設技能。然而,持續的性別薪酬差距依然存在,女性還經歷了大量的在線性騷擾和安全問題。她認為,應思考如何應對或減少這些數碼帶來的挑戰,以促進女性的賦權和整體平等。
 
韓鈴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助理教授